CASE研究人員認為:3D打印能推進膜工程和降低碳足跡
據搜狐公眾平臺2017年1月13日訊 近日,巴斯高級分離工程中心(CASE)的科學家們正在對3D打印和先進的膜工程的發展進行預測。據了解,膜是將氣體或液體分子分離成兩個流的半透性選擇性屏障,常見的實例是反滲透膜,其將鹽與水分離。
在一篇發表在“膜科學雜志”上的新文章中,CASE研究人員注意到目前在膜工程中出現的幾個限制。由于當前制造技術的限制,膜主要限于管狀/中空纖維和平面表面圖。因此,我們今天能夠制造的膜是相對不精確的,這又限制了我們如何成功地分離不同的性質。
作為第一次研究,該論文為3D打印技術提供了一個引人注目的案例,作為創建更先進的膜的新手段。CASE團隊發現,3D打印提供了用于生產不同形狀、類型和設計的膜的新技術,其可以比以前更精確地設計、制造和控制。
CASE總監達雷爾·帕特森(Darrell Patterson)博士說:“這是第一次探討使用3D打印生產分離膜的可能性和挑戰!
“雖然3D打印技術還不夠發達,無法大規模生產膜,但與現有產品相比具有成本競爭力,”帕特森解釋說,“這項工作表明了未來3D打印的可能性:生產膜目前可獲得包括受控的復雜孔結構、整合的表面圖案和基于自然的膜!
根據CASE的創新,3D打印可以是理想的設計器孔和表面形狀的工程新膜,增強微觀混合和剪切流跨膜表面。其結果是可以大大減少清潔堵塞所消耗的時間,以及減少膜的結垢。
3D打印的使用可以反過來導致更可持續的分子分離和在諸如水工業的領域中降低能量使用。
隨著世界各地的行業希望設定一個更環保的未來景象,CASE的研究是一個值得歡迎的項目。目前,全球使用的能源中高達15%來自工業產品,如氣體、精細化學品和淡水的分離和凈化。分離過程也占了工業資本和運營成本的40%至70%。
另一方面,膜技術的創新可能提供更低能量、更可持續的分子分離,其在分離液體和氣體中具有廣泛的應用。加上這些進步,3D打印可以減少我們的工業碳足跡。